鳞状细胞癌浸润(中分化)! 环球播资讯
发布时间:2023-06-01 15:55:49 文章来源:个人图书馆-忘仔忘仔


(相关资料图)

【所属科室】呼吸科

【基本资料】患者,男,71岁

【主诉】吞咽困难伴气短一月

【其他检查】胃镜发现距门齿34~40cm食管右侧壁外压性改变,管腔外压约2/3。

【影像图片】

【讨论问题】如何诊断?

【医学影像APP用户讨论】

评论:后纵隔占位,食管下端受压左移、左心房受压,病灶边界清晰。其有完整包膜,增强后呈不均质强化,其内密度不均、内有囊变区。与肺内组织分界清晰。考虑:1.神经源性肿瘤;2. 纵隔型肺癌。

【结果】

病理诊断:鳞状细胞癌浸润(中分化)

【病例小结】

纵隔型肺癌是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,其形成机制有以下几点:中央型肺癌合并肺不张,紧贴纵隔,并完全包裹肺门肿块和肿大的淋巴结;纵隔胸膜下的肺癌同时向肺内和纵隔发展;从大支气管发生的中央型肺癌向纵隔发展,或尚在纵隔内走行的大的支气管发生的肺癌;,有时可显示一支或数支增粗、迂曲之血管或受侵情况。外缘毛糙、分叶,内缘与纵隔间脂肪线影、锐角相交,支气管改变以及肺内继发性改变、转移征象,均提示病变的肺内起源性质。

纵隔型肺癌的CT表现:1、纵隔中央型肺癌CT表现为:平扫肿块多为结节状,可有分叶,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;纵隔肺门肿大淋巴结平扫时密度均匀,边界尚光滑,增强后边缘强化明显;亦可见其他表现,如不张的肺叶紧贴于纵隔、病灶远端点片状阻塞性肺炎等。2、纵隔隐匿型肺癌CT表现为:纵隔广泛淋巴结融合成团块状,左下肺后纵隔旁见小结节状软组织影,增强后呈均匀强化。3、纵隔周围型肺癌CT表现为:平扫表现为贴近纵隔的肿块呈分叶状,有毛刺或棘状突起,增强后有均匀强化、外围强化及不均匀强化等;病灶内可有钙化,少数见支气管气相;受累支气管可表现为管壁增厚、管腔狭窄及阻塞;远端有阻塞性肺炎及肺不张。具体说来,纵隔周围型肺癌可有下属表现:1)肿瘤直接征象:①肿块贴近纵隔并向纵隔侵犯,瘤体大部分位于纵隔,前纵膈最多见,后纵隔次之,中纵膈较为少见;②肿瘤分叶征较常见;③四分之一肿块内部可有中心性坏死,CT值约2~17HU;④肿瘤多为不均质强化,其强化幅度约20~40HU;⑤较少病灶内可见砂粒样钙化,钙化灶CT值可达105~157HU。2)瘤肺界面:大多数病例肿块与肺组织界面非常毛糙,局部肺纹理可伸入肿块;约四分之一病例在肺窗上肿块边缘可见毛刺或棘状突起。这是因为肿瘤起源于肺组织,在瘤肺界面仍有周围型肺癌的特点,如毛刺、棘突影以及一些增粗肺纹理影。这是纵隔型周围型肺癌重要CT征象。有文献报道纵隔胸膜下周围型肺癌肿块边缘与纵隔胸膜呈锐角相交,但是肿块与纵隔胸膜呈钝角者更为常见,主要因为肿瘤体积较大,瘤体与胸膜接触面较大,因此该征象对诊断直径>3cm的纵隔胸膜下周围型肺癌价值不大;而瘤体<3cm的肺癌还是有一定的鉴别价值。3)病灶与纵隔大血管的关系:纵隔血管表现为受压移位,以上腔静脉受压最为常见,上腔静脉变扁或消失不显影,临床上出现上腔静脉综合征。⑷远处转移:纵隔型周围型肺癌病情多已是晚期,因此常见远处转移,其中以淋巴结转移最为常见,其次为胸膜转移。

鉴别诊断:1.食道起源病变可结合胃镜、GI检查可以排除食道肉瘤、间质瘤。2.神经源性肿瘤:绝大多数发生于后纵隔脊柱旁沟处,少数肿瘤可部分发生在椎间孔内,使肿瘤呈哑铃状生长。病理上良性占多数 。较少见的副神经节可发生的良、恶性嗜铬细胞瘤,能分泌肾上腺素,临床上呈波动较大的高血压,可资鉴别。

相关内容

娱乐HOT

明星LOVE